障公山金锑矿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是我队地调院与省地调院、省勘技院合作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目前野外工作已全面展开。回想起3-5月野外地质填图的那段时光,印象深刻的是“三上火烧山”。
火烧山海拔1072米,是障公山项目里广山工区内的最高峰。据当地村民介绍,在远古时期,山体因植被稀少,呈现火红色外表,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正在燃烧的火焰,故名“火烧山”。
第一次上火烧山,我与项目负责人徐生发同志一同前行。从火烧山南侧海拔400多米丫口处,沿山脊一直爬到千米高的火烧山山顶。3月气温还是较低,山上云雾缭绕,荆棘挡道,山风凛冽,寒气逼人。当天气温6°C,山上气温只有2°C,雾水早已淋湿了工作服,耐寒的我身穿单衣单裤,竟被大风吹刮得瑟瑟发抖,喷嚏不断,鼻涕横流。部分地段,山脊如刀刃,两旁则是万丈深渊,前行就如同步履在黄山天都峰鲫鱼背险道,让人心里瘆得发慌,不敢有丝毫懈怠。山脊上没有避风的地方,午饭就在呼啸山风中啃着冷硬的馍头,5分钟内解决。为了完成既定任务,我俩毫无畏缩,勇往直前,不言退却。山路湿滑,同行的项目负责人一路上摔了几个跟头,险些跌入陡崖,显得狼狈不堪,庆幸没有大碍,爬起来又继续前行。下午4:00左右才与由北向南的省地调院朱强和王利民填图小组会合,从火烧山北侧往里广山村方向下行返回。
二上火烧山,与项目填图组长胡顺利同志同行。早上6:00出发,从火烧山西侧海拔200多米的横坑村上山。当地村民们都说无路可行,但我们靠地形图、GPS、罗盘,去走自己的路,完成工作任务。沿路行走到小片茶园后,再无路可寻,我们只能从地形图上设计路线,沿着一个个山脊往上爬!沿线的杉叶、茅草、荆棘、藤条,还有悬崖陡坎无处不在,前行的线路通行十分困难。同时还要在规定的大致间隔内定点、观察、描述和记录,碰到断裂点、分层点、岩体(脉)还得加密工作量。一路砍着,一路穿行;一边敲击岩石察看,一边还要定点记录,观察岩石异常变化等,行进速度十分缓慢,正午时分还未到达目的地,心中有些慌张,也顾不得休息和吃饭,就着馒头与冷水,边吃边向上攀爬,犹如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似的急行军,直至下午三点左右才攀爬到火烧山最高点,完成了当天的填图调查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又急急沿原路往回赶,当返回到横坑村时,已是下午5:00时分。
三上火烧山,此次又与项目负责人同行,从火烧山西南侧海拔200多米的一条深沟上行。原本地形图上标注有一条小道,以为走起来会轻松些,但沿溪只走了300米左右,至两条沟交汇处,因封山育林,小道也没有了,变成了断头路。我们时而在水沟里穿行,时而在山坡陡壁处匍匐前行,总想着路就在前方。确定无路可寻了,才决定从沟边山坡向上攀爬。坡很陡,并伴有许多次级小山沟和悬崖,像是穿梭在原始森林,心情难免慌张。有的地段因地势陡峭,不得不用地质锤挖出一个个小坑,再踏上去向前移动。我有点心急,路过一个小沟时,就直接跳了过去,结果因脚下湿滑重重地摔倒在沟里,沟下是5-6米深的绝壁,如果从沟里再滑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此条线路是该项目中所有调查线路中最危险、地势最陡峻的线路之一,项目负责人除有恐惧心理外,出于安全考虑,坚决不同意原路返回。不得已,我们再次翻越火烧山,与北侧的填图小组会合,直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安全赶到山脚下的里庄村,顺利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任务。
地质勘查工作很辛苦,特别是障公山项目地处安徽省与江西省交界地带,山高坡陡,山势险峻,毒蛇出没频繁,野蜂毒虫侵扰,尤其蜱虫随处可见,更加考验着每一位地质队员。但项目组三家地勘单位的每一位地质队员都一如既往地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克难攻艰,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完成项目任务。我们坚信,地质找矿前景可期,找矿事业大有可为。(地调院 钱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