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张达玉教授出野外有感
不久前,我有幸与合肥工业大学地质学院的张达玉教授一同攀登歙县铜山矿区的千丈岭,进行矿化异常点的调查工作。尽管这是我们第一次合作,但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达玉教授来自安庆市太湖县的一个乡村家庭,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常上山砍柴、做农活,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多年后,学有所成,成为了一名地质学家,并再次回到山区,为寻找矿产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前往千丈岭,是应我队地调院之邀,旨在为“歙县铜山地区铜金多金属矿普查立项”提供指导和支持。
此次随行的还有张达玉教授的十几名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户外探险并不是他们擅长的事情。然而,在不断的磨炼下,相信不假时日,他们也能够胜任地质这份充满挑战的工作。同行中有一位名叫小胡的研究生,爬山时显得尤为吃力。达玉老师细心照料,甚至帮学生背负身上的重物,无微不至。我看在眼里,倍受感动,便提出由我来承担样品采集的任务。
千丈岭山路崎岖陡峭,平日里鲜有人迹。连半山腰那片曾经郁郁葱葱的核桃林如今也荒废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的地带。清晨八点出发时,空气中还弥漫着湿润的气息。没过多久,我们就进入了茂密的茅草地,仿佛没有尽头一般。经过一个小时艰难跋涉,当我们终于抵达那片核桃林时,却发现前方已无路可循。我和张老师分头行动,最终在小山脊处汇合。途中有人不慎被荆棘划伤,鲜血直流。
沿途,张老师一边用地质锤敲击岩石样本,一边详细讲解成矿原理及其规律,并根据江西省德兴铜矿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认为,鉴于两地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德兴的经验来促进铜山地区的找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午时分,我们在一条狭窄山谷里找到了目标矿化点。虽然这里连个坐下休息的地方都很难找到,但我们仍然兴奋地站在那儿边啃面包蛋糕边讨论起地质构造来。实际上,当天计划的任务已经完成。但考虑到时间尚早,张老师提议说还可以去附近看看最近钻探过的孔洞。于是我们继续前行,虽然不再有密密麻麻的茅草阻挡视线,但倒塌的树木使得行进变得异常艰难。每到一处新的发现点,我们都会停下来仔细研究一番。
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才到达了ZK01钻孔位置。在那里,张老师显得格外激动,拉着小胡合影留念后便前往旁边的槽探现场考察,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接近下午三点,意识到天色渐晚,我们开始下山返回。由于之前曾在这里开凿过一条简易道路,因此回程相对轻松许多。尽管如此,当看到小胡步履蹒跚的样子时,张老师还是放慢了脚步陪伴在他身旁,确保每个人都能安全抵达目的地。沿途中有些路段被杂草覆盖或因山洪冲刷而变得坑洼不平,大约花费了两小时才走出山林来到公路旁。
这一天的经历让我感触良多。我们的地质员带徒弟时,也有达玉老师这样的爱心吗?他们能细心关怀新员工,并毫无保留地传授专业技术吗?野外工作要有团队精神,只有互相学习,团结协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事实上,早在之前张老师就已经与我们单位有过合作,他称赞我院地质员专业细致,工作进展顺利,完成质量高,希望今后加强联系和合作。通过这次共同经历,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彼此间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才能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地调院 钱晓辉)